女报评论|中国式现代化,民生为大
一枝一叶总关情。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福建、安徽调研时,一如既往心系民生、关怀民生,强调“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,优先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”。近日,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“中国式现代化,民生为大”,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做好民政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。
民生系着民心,是党执政之本、人民幸福之基。纵观我国的民生之变,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始终,那便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,决定了把民生作为头等大事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,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,进一步深化民生领域改革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。当我们享受着更好教育、更稳定工作、更可靠社会保障、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,就更能深刻感悟“中国式现代化,民生为大”的深情和深意。
民生为大,“大”的是理念和思维。坚持“民生为大”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成功密码。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,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,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“一切为了人民,一切依靠人民”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”……这些耳熟能详的话,蕴含着浓浓的民本思想和坚定的人民立场。理念之大,思维之大,落到根本就是民生为大。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明确提出,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。可以说,坚持“民生为大”,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立场,是“人民至上”价值理念的有力彰显。
民生为大,“大”的是责任和担当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应该看到,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“新起点”,必定会迎来许多新形势新问题,特别是进一步深化民生领域改革,涉及的部门多,牵动的利益广,必须要有一种知重负重、知难向难的责任和担当。
这种责任和担当既体现在善于“立信”,用心用情与群众打交道、察民情、听民意,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、所盼、所忧、所急,又体现在敢于“破难”,坚持问题导向,不断强化责任担当,创新思路举措,来破解民生领域的堵点。尤其是把总书记提到的“深化改革创新,完善政策制度体系、服务保障体系、监督管理体系、社会参与体系”落实落细,最终落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。
民生为大,“大”的是群众利益。“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”,是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殷切期望。其实,不光是民政工作,各项工作都要有这样的民生情怀和工作导向。群众利益无小事,就业、教育、收入、社保、医疗、养老、居住……一项项工作盘算下来,都是关乎“提高人民生活品质”的一枝一叶,特别是一些普惠性、基础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设,需要的不仅是“解决”,更是“加强”。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,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“有没有”转向“好不好”,对民生改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“做好事、办实事、解难事”的期盼背后,有更高品质的要求。这就需要包括民政在内的各部门着力提升社会救助、社会福利、社会事务、社会治理工作水平,让群众的利益得到更好维护,让群众的所需所盼得到最优供给。
为了人民的现代化,才有意义。依靠人民的现代化,才有动力。75年来,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,依靠全体人民艰苦奋斗,我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,以民生为大,以百姓心为心,我们一定会创造更大奇迹。